当前位置:家教天津站 > 高中频道 > 高考政策 > 正文

2017新高考招录方式:高校与考生“精准匹配”

2017-07-20 09:18:54  来源:本站原创

2017新高考招录方式:高校与考生“精准匹配”,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结束,高校录取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2017年,许多城市开始步入新高考时代,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2017新高考招录方式:高校与考生“精准匹配”

2017年,承担为国家高考(精品课)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上海、浙江率先步入诊断科目“3+3”和“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时代。

因应新高考,不仅两地教育诊断院做出调整,许多高校也做出相应调整。以不久前刚刚完成在沪录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例,为与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接轨,今年清华就专门设立了上海领军计划,北大则专门设立了上海博雅计划,加上零志愿批次招生、自主招生和艺体特长类招生,两校在上海录取200余名孩子,招生类别、录取形式和计分比例等,与以前相比都有所改变。

从按分取人到参考综合评价,探索多元录取

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诊断成绩,参考高中孩子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上海教育诊断院院长郑方贤这样概括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在招生录取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高考招生作为高校选才的主要方式和通道,既要保障高校招生自主权,也要满足考生对不同院校或专业个性化选择的要求。”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较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删掉环节。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都明确表示,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孩子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作为相关人士初审的材料,孩子不需要再单独向校方提供综合评价材料。华东师范大学还强调,在普通高考录取环节,在严格遵照招生章程规定前提下,将把考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报告内容作为专业调剂录取的重要依据。

今年的删掉环节,各高校的教师评委都会先查看删掉考生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初步掌握考生高中期间各方面表现,这使得删掉过程中的问答交流针对性大大提高,更能达到综合评价考生的目的。

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删掉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删掉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诊断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删掉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孩子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择的重要参考。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诊断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包括清华、北大等高校在浙江采取的“三位一体”招生也是如此,在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诊断之余,更助力高校对考生的个性考察,希望能够在尊重高考统一选择的前提下,实现高校与考生之间的“精准匹配”。

不仅在浙江和上海,在四川,综合素质评价也开始在高校录取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就有6所综合考核试点院校在四川的本科优先批招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省教育诊断院在投档时便将符合条件的合格生源投给高校,由招生院校根据考生的综合评价成绩择优录取。6所在川综合考核试点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统一高考,实行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诊断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及高校自行诊断结果相结合的录取办法。

“如何在招生中科学地使用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还有待研究,这也是高校探索诊断招生制度改革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难得机遇。”廖宗廷说。

更大选择权,更聚焦专业,增强高校与考生匹配度

根据方案,浙江在高考招录和志愿填报中,改革的步子是迈得较大的。

几个变化很突出:一是取消文理及批次,新高考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二是从以往按批次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变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新高考各类各段分数线,是按实考人数的总分排序来划定的。以普通类为例,总分位置前20%的考生划为先进段,前60%、前90%分别划为第二、三段。平行志愿从到低分按计划1∶1比例投档后,较后一名被投档考生的分数,即为某院校的某专业(类)投档线。原来看考生的“名次”,新高考则看在其所属高考类别中的“位次”。位次是按照某类全体考生成绩高低排定的相对位置,成为今年考生填报志愿定位参考的重要新指标。三是从以往学校平行志愿,变为专业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是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来投档的,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单位。普通类志愿依据考生成绩从到低分分3段填报,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专业。

对于新变化,浙江省教育诊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高考专业平行志愿按1∶1比例,以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为志愿单位投档。作为录取新变化及亮点之一,取消文理科和录取批次,较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有效地减缓广大考生志愿填报心理压力,解决了长期困扰考生的专业和院校难以兼顾、不能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纠结问题,扩大了考生在录取环节的选择权,并使考生较大程度地“录其所愿”。

上海的变化,则体现为“更加聚焦专业”。“从目前上海录取工作进展看,高校完全能够适应以院校专业组为投档模式的录取工作,新的投档录取信息系统运行正常。从已经完成的录取结果来看,呈现出更加聚焦专业的特点。”郑方贤说。

与“3+3”的诊断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选择,等于把原来“一个学校”的选择拆分成了“几个专业组”的选择,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灵活填报方案,鼓励孩子遵从个人的兴趣、特长,体现了本次高考改革“尊重个性,鼓励选择”的精神,突出“专业导向”;同时,也激励高校建设特色专业、错位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介绍:学校共设置了4个“院校专业组”,其中“物化生”组包含了4个专业大类和17个专业,“物化地”组包含了1个大类和7个专业,“物化史”组包含了4个专业,“不限”组中有2个大类和9个专业。比如建筑学专业属于工科,但带有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含有历史底蕴,因此被归类在“物化史”专业组。如此一来,考生不仅可以凭借理科的优势,也可以发挥文史科目的优势考入。他认为,“院校专业组”的设置方式,能让高校更为综合地考察考生的学科基础,增强高校与考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

郑方贤介绍,往年高校招生的专业必须以文科招生专业或理科招生专业呈现,容易出现差异度较大的专业放在同一个类别中招生,比如复旦大学优先批次的理科专业包含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和法语、德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或者同一类别的招生专业必须按文理计划分别设置,比如复旦大学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华师大的功课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均安排在文科招生专业和理科招生专业中。今年高校通过“院校专业组”的方式,就可以将同类专业归并在一起,也使得考生可以自由地表达对特定专业或学科的兴趣爱好。

高考改革带动基础教育的变化,研究型学习大量进入高中课程

衡量高考综合改革成效的标准很多,较根本的一条就是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这是改革取得社会认同的基础所在。

为了增加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今年上海高考与各省市接轨,改为考后填志愿,并且将原来的一次征求志愿环节增加为两次。有考生说,为孩子提供了更多选择,诊断心态会更轻松一些。

正因为是“新高考”,不可避免地,还是有家长和考生有些无所适从。“目前高中孩子普遍缺少个人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能力培养,家长一味盲目追随热点,对高校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了解不够。高考录取结束后,今年高考改革试点的初步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改革设计之初可能存在的尚不完善之处,都会继续修正完善。”有相关人士分析。

周鸿认为,随着大学招录与中学教育不断双向磨合,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志愿特长等方面,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将不断。

“高考改革,还在路上,远远不是结束。”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这样说。在他看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已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乐见的变化。比如,走班教学已在上海绝大部分高中学校展开,选课权、选考权交给了孩子,大量的研究型学习和科创活动开始进入高中教育的培养内容,“以孩子为本”和因材施教理念得到落实,高中特色化办学属性将愈加显著,如催生一些人文、艺术、理工等特色高中,为各类高校输送不同人才。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在校外,整个社会系统也动员起来参与青少年的全面素养培养。据悉,今年秋天,不再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同样采用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中考改革试点方案,也将在上海开始出台实施。

意见反馈电话:010-52926893  邮箱:advice@xueersi.com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