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教天津站 > 小学频道 > 小学语文知识点 > 正文

传统文化第三讲:彬彬有礼——举手投足皆有礼

2019-07-19 23:01:15  来源:本站原创

传统文化第三讲:彬彬有礼——举手投足皆有礼

什么是礼仪

中国古代的 “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概念。

礼,指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仪,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据礼的规定,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我们现在把“礼”“仪”合用,用来表示日常行为规范。

 

日常礼仪怎么考?

彬彬有礼

语言是生活中较主要的交往方式,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

(1) 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

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

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

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

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

老人谦称: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

皇帝谦称:孤、寡,朕、不谷(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

家人谦称:家、舍(在世亲人)、先、亡(已故亲人)、犬

(2)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

色彩。

称品德高尚的人:圣

称皇帝:万岁、驾、陛下

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阁下

称对方亲人:令、尊、贤

称对方的意见:高见、高论;称别人的文章为:大作

称老师: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3) 古人在年龄称谓上分外讲究,常见年龄称谓如下:

除了年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宴会上的交际语言。现代生活中,人们初次见面,往往互递名

片,以此作为自我介绍,也是一种见面的礼节。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即有这种礼节,

只是较早的名帖叫”“,由于当时纸还没有普遍使用,因而是用竹木削制而成,上面写

有自己名字。要拜访时,先呈上谒或刺,以通报姓名。造纸术发明后,东汉使用了纸名帖。

内容有姓名、乡里、官爵名称等。

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往来,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访,必有回访,这才称得上

礼节。遇有宾客到来,首先迎于门外,施礼,互致问候。具体说来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

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

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还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客人要请辞,

并看情况决定坐次。

其实这些部分已经涉及到了礼仪行为方面,但是因为这些都是宴会上面的礼仪,分开的话显

得整个内容支离破碎,所以当成一个整体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彬彬有礼——

(1)仪表礼貌,讲究“正”、“洁”,冠正,衣洁。提到冠我们不免会想到冠礼。男子 20 岁举

行冠礼,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

中较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与此对应的是女子 15 岁时行笄礼

 

(2)社交礼仪

在周代已有九种拜礼

稽首

顿首

空首

振动

凶拜

吉拜

奇拜

、褒

拜、肃拜。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我们可以看一下四种礼

节(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稽首,是拜礼中较隆重的的一种,使用场合主要是官场,特别是臣子拜见帝王时。行稽首礼

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

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较重的礼节。

顿首,即时间短暂的跪拜,其他和稽首相同。顿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

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此致敬礼”。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

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

穿,只能跣足。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直到有了椅子以后才不需要脱袜

了,但“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仍被当作一种礼貌。箕踞,较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

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有时候也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拘小节。

立:日常交际中较好的立容就是挺直腰背、目视前方。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

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根据我们的行走速度,古人把行走分为不同种类。“两足进曰行,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所以我们翻译古汉语的时候,通常把“走”翻译成“跑”。

除此之外,“趋”,是快步行走,也是古代对尊者、长者、贵者、宾客及行朝拜礼时表示尊重

的一种走相,“趋之若鹜”的“趋”就是由此义引申而来。

彬彬有礼——

在日常交际之中,我们除了需要遵守的行为之外,还有一些需要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

了我们文化中的讳文化。如果在社交礼仪中出现这些东西,一则显得不雅,二则也是对他人

的不尊重。古人避讳的东西很多,但是历代都避讳的东西主要有以下三种:一钱、二大小便、

三死亡。为什么呢?

古人忌讳说钱的原因主要是认为钱这个东西太俗气了。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详细的写了

为什么古人要避讳钱,因为古人认为谈论钱是不够风雅的事情,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不屑

于整天把钱挂在嘴边的,但是钱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又至关重要,不能不提,怎么办呢?

人们就想出了一些词来指代钱,比如“赋采(天子)”。

虽然说吃喝拉撒睡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活动,但是对于拉撒古人还是比较忌讳的,通常用

更衣解手等词语代替大小便。比如《赤壁之战》中的“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古人由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并不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对于未知的事物,古人秉

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不会随意谈论和死亡有关的事情,如果有人直接说某人死了,那是对这

个人的不尊敬。人们通常用别的词来代指死亡,例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

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避讳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主要表示对君主的尊重,而

家讳主要表示对于家中长辈的尊敬。而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代出现的,如: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

二是空字避讳。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观世音菩萨”到“观音菩

萨”的转变就是为了避唐代李世民的讳。

三是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

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

《礼记》中华书局出版

如需查看全部资料,可拨打课程咨询电话:4000-121-121

 

 

 

数学期末试题
数学期末试题
意见反馈电话:010-52926893  邮箱:advice@xueersi.com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新闻